世界今日报丨昔日塌陷区 今朝生态园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 日前,记者走进埇桥区桃园镇桃园村市外桃源生态园,只见大棚错落有致,绿雕造型精美,湖面碧波荡漾,游客络绎不绝。“最近天气回暖,来游玩的人明显增多了,每天接待游客都在5000人次以上。”生态园负责人郑占英说。
市外桃源生态园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一家集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休闲观光、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然而十年前,这里却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采煤塌陷区。
“原先这里都是地下挖出的黄土和砂浆,可以说是种啥啥不行,荒废了近20年。”桃园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唐世松告诉记者,面对采煤塌陷区治理这一难题,桃园村把土地流转给生态园,经过土地整治、荒地改造、废塘治理等一系列改造,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逐渐恢复了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我们把塌下去的土地填起来,进行复垦,并使用大量的有机肥改善土质,让土地适合农作物种植。”郑占英介绍,通过治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安装了专用电,新打机井5眼,铺设水泥路5000余亩,建成了1200余亩的生态园,年产值超百万元。同时,建设蔬菜采摘大棚150余亩,高产鱼塘和国家级垂钓竞技中心400余亩,栽植桃树、山楂树、梨树、核桃树等果树150亩,使市外桃源成为水中有鱼、岸边有树、适宜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生态园。
土质改善了、环境整洁了、设施完善了,原先的荒地实现了从采煤塌陷区到生态园区的蝶变。“有时来了游客,跟他们说这儿以前是塌陷区,那些鱼塘是废塘,他们还以为我在编故事呢!”郑占英笑着说。
生态园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桃园村的生态环境,还累计带动了近700户村民在生态园就近务工增收。“园区优先使用流转土地的村民,让他们在自己的地里务工,每个月可收入近2000元。”唐世松说,“2016年起,桃园村、浍光村也与园区进行合作,以村集体经济入股,每年年底可分红2-30万元。”
郑占英表示,接下来,生态园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突出本地特色,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研学教育等项目,不断提升项目生态环境与配套设施,推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让市外桃源成为桃园镇及周边地区文旅、农旅、研学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 彭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