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息!农家小院里的“专家大院”
【资料图】
农家小院里的“专家大院”
——记扎根勐海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研究团队
通讯员 熊雯菊 李玉婷/摄
通讯员/熊雯菊 李玉婷
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民小组的绿色稻田中央,竖立着一排显眼的红色大字——云南大学试验站。田埂上缓慢驶过两辆农用三轮车,上面乘坐着一群意气风发的“95后”,他们是刚从田野里补种稻苗归来的云南大学驻站研究生,在胡凤益专家工作站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潜心研学的“新农人”。稻田附近一栋两层高的傣家农房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印刻着金黄色的“专家大院”几个字,20多名博士后、博士、硕士常年驻扎在这里,他们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学知识筑梦乡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给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勐海县精心在产业一线引建各级各类专家(院士)工作站,有效发挥高端人才在重大项目研发、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经过多方努力,2020年促成云南大学胡凤益研究员团队与西双版纳宝云香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曼拉村民小组共建胡凤益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推进多年生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模式,搭建多年生稻技术的产学研用融合平台,以绿色、轻简、可持续的稻作生产方式为勐海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
“这块田是我们的肥料试验,那块田是种植密度试验,还有水土流失、土壤氮素流动、播期试验,背后这块已经是第五年收割了。”研究人员介绍说,曼拉现已成为多年生稻试验种植、示范种植的前沿核心区。相比普通的一年生稻,胡凤益研究员团队培育出的多年生稻实现了一次栽种、多年收割,有效节省了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据介绍,多年生稻已经在中国南方的117个地方种植,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稻种在中国及周边多个国家试验成功,并推广到17个亚洲和非洲国家。2022年,多年生稻品种培育成果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成为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站内科技小院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扎根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围绕解决农业技术传播应用问题,促进知识转化为行动,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进创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倾力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打通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建站以来,驻站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项目帮带、观摩培训、专题讲座等途径帮助培养勐海的本土人才,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等多名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和研究团队也先后到勐海县传授水稻栽培技术。一批专业技术过硬、能够独当一面的基层人才在与研究团队的交流学习中争相涌现,一名工作站培养的硕士毕业生选择继续留在勐海工作,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微风过处,稻浪滚滚。研究团队带来了多年生稻技术,也将科技兴农的种子播撒进曼拉广袤的田野里、植根在肥沃的热土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