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努力实现走得出、留得住、干得好、有收入的就业目标


(相关资料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针对就业市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建立农村劳动力实名数据库、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深化劳务合作等多项措施,大力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支撑。202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82亿元。

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是助推农村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深度挖掘地区优势资源,先后打造出了湟中区“农家馍馍”、城东区“河湟酸奶汇”、大通县“靓嫂农家乐”、城中区“藏毯艺匠”、城西区“夏都月嫂”、城北区“兆康亿品”等6个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首批“宁字号”劳务品牌,成为西宁劳务品牌的一张“活名片”。据统计,自培育打造以来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72万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近4000余人,落实各类补贴资金452.54万元,年均经济效益达1.69亿元。

就业是民生根基,去年以来依托“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公共就业专项活动,西宁市共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294场次,为7045家次企业发布岗位信息约26.75万条次,达成就业意向1.85万人次;“点对点”组织380余名农村劳动力有序返岗复工;依托新老媒体平台,加大岗位信息推送力度;积极动员以就业联络员、第一书记为主的基层工作力量精准制定岗位信息口袋书,形成“线下送岗”“线上荐岗”双重模式,最大限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同时,加强与南京市人社部门对接协商,共同制定西宁-南京劳务协作计划,累计帮助472名农村劳动力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实现就业,122名脱贫劳动力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实现就业;利用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和陕甘宁青中心城市人力资源交流协作联盟优势,积极对接南京、昆山、陕西、兰州、银川等多地人社部门,广泛收集并推送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66家企业200多个用工岗位信息,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求职者的需求。

今年,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持续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各项高效、便捷、精准的服务,努力实现走得出、留得住、干得好、有收入的目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关键词: 努力实现 青海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