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报资讯】江苏南京:弘扬劳模精神 激发创新活力
“五一”前夕,他们被命名为第五批“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资料图片)
弘扬劳模精神 激发创新活力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又是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年“五一”前夕,陈建余劳模创新工作室、高云勇劳模创新工作室、魏治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被命名为第五批“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五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劳模创新工作室,认识立足岗位奉献的他们。今天,致敬你和每一位劳动者。
陈建余劳模创新工作室:线上开展实操技术培训
陈建余正在进行焊接工作。 受访者供图
工作室档案: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陈建余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全国劳动模范”陈建余命名的工作室,创建于2017年,目前有32名成员。工作室以焊接、施工工艺技术为研究核心,攻关石油化工储罐、球罐、长输管道等施工业务技术与创新活动。先后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4项,获得省部级工法6项,企业级工法22项,其中,球罐全位置自动焊接技术的开发应用,填补了国内球罐自动焊接技术的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周五晚上7点,我们组织技术小组讨论会,主要讨论镇海二期压力罐区球罐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规程以及焊接注意事项。”日前,工作室群里发布了一条信息,要求参加人员全程打开视频和音频。
第二天,有关人员就在各地开始了线上技术培训。通过视频会议,大家在各自的项目上,进行相关的焊接操作,边操作边交流,遇到问题大家就一起探讨解决。
“由于大家都在全国各地的项目上工作,我们经常会以这种方式,进行技术指导,效果也比较好。”陈建余劳模创新工作室副主任王志芳说。工作室非常注重创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针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现场在哪里,创新就进行到哪里。
工作室每月还会召开一次会议,谋划布置当月的创新工作,研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季度对创新团队成员组织一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
学习永不停止,这是陈建余对工作室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工作室近期规划是要做好“球罐全位置熔化极机动焊接工艺研发”成果转化工作,“长输管道组合自动焊接技术研究”“小型储罐倒装埋弧自动焊接技术”等课题的运行,达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省施工成本、确保质量安全的目的。
陈建余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先后参与创新多项安装焊接工艺。他的身上始终凝结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从他身上展现的劳模精神,也影响着工作室的所有人。
“陈建余常说,‘我是一名农民工,要想成为一名有用的技术工人,没有捷径,就是多学习,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王志芳说。
近年来,工作室通过技术研发、施工工法创新、群众性职工创新创效活动、技术专利申请等工作的开展,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人先锋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年文明号”等。
高云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
高云勇正在研发卫星通信技术设备。 通讯员 徐方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工作室档案:
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高云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16年,截至2021年累计申请专利70项,其中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38件,外观专利8件,并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励,为企业科技创新和南京卫星通信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高云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下,公司先后涌现出1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产品成果5项,专利6个。
墙上挂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红色横幅;一本本红色荣誉证书、一项项专利发明成果、一个个金色奖杯奖章,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壁柜里;创新成果展示柜上有序摆放着各式卫星通信设备……
这是走进高云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时进入眼帘的景象。
高云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南京推动创新工作室建设的一个缩影——工作室是一个“无边界”的团队,成员来自技术、营销、财务等多个部门。在这个工作室,7年来,成员们思维火花碰撞不断,孵化出多项创新成果。
“创新工作十分重要,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职工,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工作室带头人高云勇说,公司制定了创新工作室管理和奖励规定,明确职工根据创新成果在公司平台创业时,七成股权归职工创新团队。
高云勇被同事们称为“创新达人”。多年来,他积极钻研卫星通信技术,累计申请专利70余件,成立“虹云质量攻关小组”,影响和带动10多个同事参与技术创新,攻克产品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从以前一个人的创新到带领团队创新,高云勇始终用热爱和专注对待自己的事业,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
高云勇还组织和推动员工成立1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并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公司上下形成群众性创新热潮。“公司1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推出的产品已累计创收超过千万元,这样的成果真是意想不到。”高云勇说,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公司2019年产改的试点举措之一,所有岗位都可以申请创新工作室。
高云勇分享了一个团队协作创新、打破壁垒、碰撞出思维火花的故事。
该公司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庞华和客户商谈时,发现红外体温测量效率低,开始思考能否结合公司的无线通信技术加快筛查和数据传输速度。随后成立工作室,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推出“SPACENET卫星/5G远程红外体温筛查系统”,实现了防疫现场检测、数据卫星传送、控制指挥中心后台决策一体化,创造收益70多万元。“原来研发和销售之间存在信息差,以项目为核心成立工作室后,市场和研发能更有力地结合起来。”高云勇感慨道。
魏治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传帮带”夯实人才队伍
魏治国与工作室成员开展交流研讨。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摄
工作室档案:
航空工业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魏治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10年,集公司研发、工艺、生产等部门的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结合型号研制、技术攻关、创新创效为主要工作,打造公司自研发到制造全产业链直通车。工作室围绕科研重点型号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引领作用,发挥工匠能手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党员突击队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解决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目前,工作室共有15人,累计取得了创新成果80余项。
“五一”期间,当人们休假时,有一群人仍然坚守岗位围绕技术瓶颈开展攻坚,他们就是“魏治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
这些年,工作室积极参与空降空投领域中的重点型号、重点机型的配套项目,承担关重零件的首件试制工作和首件确认工作,参与科研某型航空装备中的泵体试制工作,为装备通用化配套,快速实现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魏治国是工作室带头人,进厂时是普通铣工,仅用3年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各型铣床、刨床、滚丝机的操作,成为机械加工分厂最年轻的班组长。
魏治国在工作中爱钻研,经常通过做些小工装、小革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批产质量,破解瓶颈难题。公司工会发现了他的这项特长,2010年在机加分厂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当时的工作室集中分厂9名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的业务骨干,组成了一支敢想敢干、动手能力强的“精益创新”团队,并提出“1>9”的创新工作理念,以1人带动9人。
有了创新工作室,魏治国钻研技术的劲头更足了,他带领创新团队探讨创新课题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个人的技术很重要,但团队的力量更不容小觑。”魏治国说。为了做好“传帮带”夯实人才队伍,工作室在公司工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师徒结对”活动,近三年来,共有24对师徒结对成功,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工作室还有很多自主创新类项目,比如,小件空投自动脱锁机构。“公司空降空投试放站在某次外场试验时发现,小件空投的伞系统在风力达到三级以上时,会拖拽空投下来的装备以5m/s的速度快速移动,不仅装备无法在第一时间形成战斗力,情况严重则会影响行动的成败。”公司空降空投研究所提出了针对该型装备增加自动脱锁机构,空降空投试放站第一时间联系了魏治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研发部门、创新团队和试放站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下,该型自主研制的自动脱锁机构目前已完成原理样件试制,进入了小批量生产试验论证阶段。
扎根生产一线,投身技术攻关,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有他们的一份力量,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