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简讯:武汉弹棉花小店自制棉被外销杭州!小修小补电子地图来了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5日讯(记者吴晓琳)“弹棉花喽!旧棉絮弹成新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不知道你的记忆中有没有“弹棉花”手艺人走街串巷的身影?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棉花被多被更加轻柔保暖的羽绒被、蚕丝被替代,加工棉花做棉被的店铺也越来越少了。
在武汉市江汉区大龙社区一条小巷里,门牌号花楼街92号,“棉絮加工”的红色横幅映入眼帘,旁边便是一家专做新旧棉被加工的小店。小店主人名叫何开喜,今年52岁,从湖南永州来到武汉,他和妻子何组芬经营的这家小店已经有30年了。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摆放在小店门口一床床刚加工好的新棉胎,洁白醒目,用手一摸舒适柔软。
(资料图)
门口张贴的加工价格表是手写的,纸都破旧斑驳了。
对于记者想要一睹传说中“弹棉花”的要求,何开喜说:“以前,弹棉花是将弹弓背在背上弹,现在改进用机器了,但铺棉、打棉、拉线、牵纱好几道(工序)还得靠自己做。”
弹棉花看似简单,实则是桩吃力辛苦的行当。从棉花加工成棉胎,需要经过拆散、打碎、弹花、拉纱、磨平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偷工减料。
何开喜反复打棉。吴晓琳 摄
何开喜面戴口罩,按照节奏翻打棉絮,大约每分钟接近100下,加工一床棉被也要1个多小时,而且只能站着干。
“早上七点就开门,干到晚上七八点。”何开喜说,“棉花原料是外地进的天然棉花,还有淡淡的青草香味,实在做事、诚信经营,街坊邻居就成了老顾客,也对我们夫妻俩很关照,经常给我们送一些口罩。”
一旁来打棉被的张阿姨连声称赞:“他家的棉花弹得蛮好,弹出来的棉被又柔软又暖和,我们一直都在这里做。现在做棉被还要提前预约。”
夫妻俩悉心经营小店。吴晓琳 摄
大龙社区书记罗莎向记者介绍,来这家店里打棉被的还有从武昌、汉阳跑来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了结婚做“喜被”,被面还能绣字;有的是给坐月子的宝妈用;还有做好了发快递到杭州、福州等外地。这样的便民小店在社区有十多家,小店也是邻里间的一股凝聚力,社区主要是巷道文化,用“巷心力”服务邻里,便民小店方便大家的生活。
夫妻俩在汉口买了一套76平方米的新房,还在还房贷,儿子也长大成人,找到了工作。
何组芬做着后面的工序。吴晓琳 摄
现在,像弹棉花这样的家门口的小店也能找到了,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子菜单里开设有“小修小补”,点开后直接跳转到“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可以轻松找到家门口的各类便民修补小店。
据了解,“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借助大数据功能,筛选出了全国200多个城市超50万个修补小店的地理位置和服务信息,已覆盖的修补小店类型包括修鞋、开锁、配钥匙、裁缝店、自行车维修、电动车维修和钟表维修等七大类,基本满足市民日常各类“小修小补”的民生需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还有一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门店,没有被数字地图记录。这次对市民开放了地图共建入口,希望更多市民成为“小修小补引路官”,共建自己的一刻钟生活圈。在主题地图中,只要点击“添加店铺”按钮,进入“送小店上地图”页面,填写新增小店信息并通过审核后,即可送小店在地图上“出道”,并支持在微信中分享小店位置、市民导航到店。
此外,“小修小补”店主都可以通过“商家入驻地图”按钮,自主填写店铺信息、完成资质认证。信息通过审核后,便可以在地图上“点亮”自己的店铺,获得更多的地图曝光。
【编辑:邓腊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