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要闻:智能工厂无人小车送地铁构件“蒸桑拿”
南京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记者实地探访——
(相关资料图)
智能工厂无人小车送地铁构件“蒸桑拿”
南京城建房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厂房内,无人驾驶小车运送地铁盾构钢筋混凝土模架进入“蒸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摄
市妇幼丁家庄院区,机器人在平整地下室地坪。 市妇幼丁家庄院区项目部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通讯员 宁建轩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印发的《关于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通知》中,南京等24个城市被列为首批智能建造全国试点。记者昨日从南京市建委了解到,我市正按计划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记者当天实地探访发现,装配式构件智能工厂内,楼板、楼梯等构件生产高度自动化;楼房施工工地上,装配式组装、信息化管理、引入机器人辅助,智能建造已经先行先试。
记者昨天走进六合区马鞍街道马集工业园,这里坐落着南京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南京城建房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该项目由南京市城建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房桥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设计年产能30万立方米构件,目前一期项目可实现日产量500立方米。
在构件车间里记者看到,弧形地铁盾构管片钢筋模架组装区火花四溅,其余区域主要靠一辆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在流水线上循环往复接力。小车驮着穿着保护罩的钢筋模架慢慢前行,先后经过自动灌注混凝土区、转弯区,进入一排方形格子间,卷帘门自动关闭,开始加热。“除了绑扎盾构钢筋模架,其余环节由控制中心进行可视化操控,工人只需辅助即可。”现场相关负责人赵伟向记者介绍,格子间如同桑拿房,裹着混凝土的钢筋模架在40℃—50℃的“蒸房”里,经过五六个小时的“汗蒸”才可出炉。记者摸着热乎乎的盾构片,看到上面刚刚被打上的信息,包含地铁9号线构件生产日期、型号以及每一环的编号。
另外一个车间在生产楼房所需的楼板、墙板和楼梯构件。“依靠工厂化加工构件,楼房施工现场不仅可以减少扬尘干扰,也加快了施工节奏。”赵伟介绍,每一个构件都有二维码,在施工现场只要扫一扫,便可了解该构件用于哪幢楼、哪一层以及尺寸、强度等数据。
近年来,南京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断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各类政策文件20余份。作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同期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已达到了45.9%,累计总建筑面积达3510万平方米,多项指标在全省排在首位。
智能化离不开信息化,2018年开始,我市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推进建筑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工程是我市智能建造先行先试的一个典型案例。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院区3幢建筑已全面封顶,计划明年上半年竣工。
市妇幼丁家庄院区装配率超过60%,项目最大的特色是搭建了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系统。在BIM信息系统大屏上,可以了解大楼任何一个施工区相关的构件、管线、装修等参数,甚至可调用监控现场查看。施工总包单位中建八局三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BIM技术是建筑的数字化模型,综合了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各类信息化技术,可实现系统对每一个构件、管线信息的掌握,管控安全与质量,指导施工。竣工后,系统移交院方,还可用于今后的大楼运维,实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院区施工过程中还引入建筑机器人。地下室地坪施工,传统找平需要工人扛着靶子站在混凝土里做,包括反复测量。换机器人上阵,智能测量,先整体刮再细刮,不仅平整度标准,效率也比人工提高了40%左右。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我市将在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打造部品部件智能工厂等八个方面全面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目标是,到2023至2024年,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集成应用,提高智能建造水平;到2025年末,培育不少于5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智能建造典型示范项目15个以上,重点打造1-2个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在各类建设工程项目中全面推广智能建造技术,形成南京特色和可复制经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