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多措并举保障今冬明春枯水期粤澳供水

珠江流域大藤峡水利枢纽(资料图)珠江委 供图


【资料图】

广州11月6日电 (记者 王坚)珠江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超8600万人。由于大湾区70%以上的用水从珠江河道抽取,每年枯水期珠江河口咸潮上溯,澳门、珠海等大湾区城市供水安全便会受到威胁。韩江流域则涉及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是8市24县(市)近1100万人的重要水源地,同时还承担流域外部分地区的供水任务。

“丰枯急转,不容乐观。”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称“珠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王凤恩近日接受专访时表示,今年汛期珠江流域经历了8次较大洪水过程,但7月中旬以来,流域降雨、江河来水持续偏少,其中西江、韩江来水较多年同期偏少四成至五成,珠江河口咸潮影响偏早偏强。

目前,珠江委已全面启动珠江、韩江2022—2023年枯水期水量调度,筑牢供水保障“三道防线”,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地区供水安全。

枯水期干旱与咸潮上溯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农业用水,也会威胁珠江流域下游城市群供水安全。鉴于此,按照水利部的部署要求,自7月以来,珠江委多措并举,筑牢当地、近地、远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线”。

如何理解珠江“三道防线”?王凤恩介绍,珠江流域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为保障澳门、珠海等城市供水安全,必须全流域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紧密结合流域工程体系和蓄水状况实际,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用水需求,构建以受水区本地水库群为“第一道防线”,以三天内水头能够到达受水区、能快速反应实施补水的近地水库为“第二道防线”,以流域远地的大型水库群为“第三道防线”的供水保障格局。

珠江委介绍,截至11月3日,西江“第三道防线”天生桥一级、光照、龙滩、百色4座骨干水库有效蓄水量达70%;“第二道防线”大藤峡水利枢纽通过正常蓄水位验收,正在抓紧蓄水;“第一道防线”珠海南北库群和竹银水库有效蓄水率约60%。

澳门三面环海,98%以上的淡水依靠内地供应,目前澳门用水水源主要来自磨刀门水道,枯水期咸潮影响极大。“珠江流域近几年陆续建成投入使用的大藤峡水利枢纽、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等多个重要水利工程,为供水和抗咸提供重要支持。”王凤恩说。

王凤恩告诉记者,大藤峡工程建成后,水头到达珠江三角洲仅需3天,调水精度和工作效率均可大幅提升;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则提高了珠海对澳门供水能力,加强了澳门供水水源抗风险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这对澳门供水安全意义重大。”王凤恩介绍,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从珠海洪湾泵站引水至澳门氹仔,工程通水后,珠海对澳门供水的原水最大输水能力已提升至每天70万立方米,并改变供水均从竹仙洞水库进入澳门的单一模式,增加从氹仔方向进入澳门的供水管路,提升供水保证率。

除大湾区今冬明春将受枯水期影响,韩江流域的梅州、潮州、汕头等城市也将面临枯水期带来的供水“挑战”。今年9月,韩江主要控制站潮安站天然来水偏少近八成。

“‘三道防线’能有效帮助粤东地区应对今冬明春的枯水期。”珠江委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张强介绍,该委通过采用“前蓄后补、动态调整”的调度思路构筑了韩江流域“三道防线”。

其中,“第一道防线”为潮州水利枢纽,保障主要水厂供水;“第二道防线”为高陂水利枢纽,对上游的水库水源进行一个调节和补充;“第三道防线”为棉花滩、长潭、合水、益塘等水库群,精细调度棉花滩等远地水库持续向下游补水,强化近地水库补水调度,指导当地水库做好蓄水和供水工作,筑牢供水安全屏障。

张强表示,由于年度调度计划下达及时,棉花滩等主要水库蓄水保水工作情况较好,有效蓄水率约52%,比去年同期多蓄3.58亿立方米,为今冬明春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储备了一定水源,掌握主动优势,但流域来水丰枯急转,后期形势不容乐观。

珠江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会同相关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储备、调度、协调三方面工作,持续确保大湾区城市和粤东地区供水安全。(完)

关键词: 多措并举